——南水北調干渠刁河渡槽應急引水工程建設采訪札記
2014-08-23 00:00:00 來源:
“水來了——”8月18日晚,市南水北調應急調水指揮部負責人、市水利局副局長李高升激動地喊。
當晚10時,位于魯山縣磙子營鄉孫街村附近的澎河入庫口,一股清泉流入白龜山水庫。至此,南水北調干渠刁河渡槽應急引水宣告成功。
十多天來,記者親身體會了引水背后的艱辛,耳聞目睹了發生在引水人身上的感人細節。
完全是兩點一線式的工作軌跡
8月5日下午近兩點,由于沒有向導,記者一行磕磕絆絆來到南陽淅川境內陶岔水閘旁的南水北調干渠大橋,再次撥打市自來水公司副經理劉振勇的電話,講明地址后,劉振勇說過橋再走不到兩公里就到了。
橋對面有個村莊,記者一行從村莊向前來回折了兩趟,甚至兩次向前走了四五公里,也沒有見到劉振勇所說的旅店。
無奈,劉振勇又找了當地的聯系人,明確說明他們住在九重鎮上。記者順著導航向九重鎮走,嘴上還抱怨了一句:“怎么來了幾天了,具體地址也說不清楚。”
然后,記者一行又驅車約十公里才找到地方。
此次南水北調干渠刁河渡槽應急引水要在刁河渡槽安裝18臺水泵,具體由市自來水公司負責。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市自來水公司組成突擊隊,分批共安排40多名職工。劉振勇是現場施工的負責人,領著第一批突擊隊員奮戰在現場。他臉已曬黑,與其他隊員一樣,頭戴草帽,脖子上系一條擦汗的毛巾,正準備返回工地。
記者沒有跟他們回駐地,而是直接向刁河渡槽奔去。突擊隊員中有記者曾經采訪過的侯志勇,他負責現場的管網鋪設。在車上,記者了解到了他們的工作軌跡:自進入工地后,為趕工期,他們每天早上6點到工地,晚上11點左右才收工。
“工作軌跡兩點一線,所以附近具體什么地方,我們真說不清楚。”侯志勇說。
工地上,記者“幫忙”中趁機采訪
8月5日最高氣溫為37℃,刁河渡槽上沒有一棵樹,草也很少,一陣風吹來或者一輛車駛過就會揚起一陣塵土。在大壩上站了一會兒,汗濕的衣服就緊緊貼到后背上了。
一下車,侯志勇就像不認識記者一樣,馬上開始帶頭工作。他們要在20多米寬的刁河渡槽內放潛水泵,引20多米長的抽水管道。
職工們個個身穿短褲,先把裝滿水的水杯扔到水面上,然后拉著繩子下到槽底。記者注意到,他們上下兩段皮膚顏色有很大差別,上邊黑紅,下邊要白得多。這是長期泡在水里安裝管道造成的,他們一天要在水里泡十幾個小時。一部分職工還穿著紅色救生衣,原來泵頭地段水位高達兩米多,他們不得不潛到水里作業。
為保證水泵的供電,工地配備了7臺電柜,所接的線頭達四五百根。接線的職工們在簡易的工房里忙活著,盡管有一臺簡易的大電扇,但職工們臉上的汗珠仍不停地砸向地面。
記者觀察了半天,見沒有人抬頭理睬,于是就幫一位職工剪電纜、壓電纜接頭。由于水泵功率大,電纜里邊的銅線有拇指粗細。記者拿壓力鉗一下下壓動,起初覺得沒什么,但是越來越吃力,不一會兒手就酸了。
由于水泵在水里,他們要在接頭上纏四種絕緣線,每一種要纏上百匝。“一根線也不能接反,更不能漏電。”(下轉第二版)
職工們說,在工作完畢后,每人要自檢3遍,組內人員自檢3遍,再由3名負責人各自再檢查一遍,務必確保萬無一失。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平時,他們用的是離心泵,在岸上作業,這是頭一次安裝潛水泵。“我們沒有困難,保證如期完成任務。”采訪中,劉振勇信誓旦旦地說。
晚上近8點,工地上亮起了電燈。記者離開工地回去寫稿件,職工們仍在奮斗。劉振勇鼓勵職工,馬上會把肉夾饃送到工地上,給大家增添能量。泡在水中的職工開玩笑地問,能不能弄點酒暖暖身子,吃過后接著干。
當天晚上8點半,記者在回九重鎮的路上,臉上擦一下是一把土。對于突擊隊員們來說,當天,是他們的又一個攻堅戰——要把18臺水泵全部安裝到位。
“沒見過這樣拼命干活的”
一盤辣椒絲、一盤紅薯頭、一盤餃子,這就是市自來水公司突擊隊員的午餐。
“沒見過這樣拼命干活的。”旅店女老板感慨道。
在突擊隊員駐地所在的九重鎮,記者第一天晚上因為趕稿件,晚上10點多才去吃飯,飯店大都關門了,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賣面食的飯館。突擊隊員們往往要到晚上11點左右才回來,去街上吃飯的可能性更小了,所以只能在旅店里吃飯。他們每天清晨5點多就吃飯,往往到下午2點左右才能吃上午飯,晚飯則等要到半夜了。
劉振勇告訴記者,他們吃飯盡量清淡,為的是避免上火生病。誰要是病了,替補的人員都沒有。他們吃得最多的就是面食,一來面食易消化,二來面食是暖性的,不少職工每天要在水里泡十幾個小時,常常會拉肚子。所以,多數突擊隊員口袋里都裝著創可貼和治拉肚子的藥。
回到駐地,一些職工要在車上呆一會兒才走出來。原來,從刁河渡槽到駐地坐車要20多分鐘,大家干活實在太累了,坐在車上就能睡著。
市自來水公司經理閆曉平在負責刁河渡槽施工的同時,還要考慮市區的用水供應。自首批突擊隊員進駐工地后,他幾乎每天都在我市和刁河渡槽之間奔波。8月6日,記者和他握手時感覺他的手特別燙,而且臉色發白。他說,近來壓力大,睡不好覺,已經發燒數天了。
“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全市百萬人吃水的期盼。”談及工作的動力時,閆曉平說。(本報記者楊沛潔)